文保员走遍仙山 三千里汉江水欢歌腾细浪,八百里武当山雄风万古扬。精美的武当古建筑群镶嵌在连绵起伏的秦巴大山褶皱间,让人流连忘返。更有神秘处,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72峰朝大顶奇观,令人击掌叫绝,啧啧称叹。 俗话说,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然而,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武当山人,以前却不会利用自己与生俱来的天然优势。进山大门不收门票,游客随意进出,资源被白白浪费。 在市场经济大潮涌动下,一个普通农民的出现,改变了游客畅游武当山不买门票的历史,他就是农民王明全。 王明全出生在武当山脚下“玄岳门”附近的一个小村落里,那是赫赫有名的遇真宫村。从记事起,王明全就对满目的古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。 1975年,时年21岁的王明全部队复员后,在武当山当了一名文物管理员,他决心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保护好武当山珍贵的文物。 白描武当作门票 随着时间的推移,渐渐地王明全认为文物保护不能单纯“以保护而保护”,因为他发现上面拨的专项文物保护经费很少,往往是修了这里就修不了那里。 在这种情况下,王明全多次向单位领导提出“以山养山”的建议,以此更好地保护文物。 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,武当山文物管理所先后在乌鸦岭、金顶等处开办了小商店、小旅馆。与此同时,还面向游客开办照相业务。而给游客照相这项任务便落到了王明全身上。 1979年的一天,王明全给北京的几名游客照相时,有个游客说:“全国各地很多风光景点都在售门票,武当山拥有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却不会开发利用。” 王明全听了深受启发,便向所领导建议,搞开放型的旅游业,销售门票增加收入,以山养山。领导同意试一试。 王明全自告奋勇,担当起设计武当山第一张门票的重任。他想出了用“白描”的手法勾勒武当山全景图的门票,售价一角钱。 这张门票的问世,给武当山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。 时光荏苒。武当山的门票换了一代又一代,票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,翻了好几个跟头。遗憾的是,王明全却没能留存下自己亲手设计的武当山第一张门票。 巧手绘出微型长卷 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涌入,王明全离开了文物管理所,下海经商,以更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。他将销售的拐杖和其它工艺品都刻上了“武当山”的字样,起到广为宣传的效果。他还在自家经营的商店、餐馆附近山墙上,亲手用彩笔画上大幅武当山全景图,还配以线路指导,活脱一幅导游图,使游客为之向往。 1999年,王明全又突发奇想,历时近一年时间,在树桩上刻成了一个高80厘米、宽50厘米、长1.1米、重110公斤的武当山全景木雕。对此,王明全有他的打算:“如果把它放置在博物馆或是大型展厅,能够有力地宣传武当山,那就有意义了!” 王明全对武当山的热爱,最终演变成对武当山旅游事业的关怀,致力于武当山旅游纪念品的开发。他想创作一副微型武当山长卷,既能欣赏优美风光,又便于广大旅游爱好者收藏。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,2004年初,一幅长9米、宽仅6厘米的微型武当山长卷问世了。微型“武当山全景图”长卷卷起来不足一只茶杯大小。全图用毛笔工笔白描手法,详细描绘了八百里武当山九宫八观、三十六庵堂、七十二岩庙的神奇景观,其中还有40年前丹江口大坝拦洪蓄水淹没的周府庵、石板滩、草店街、迎恩宫等景观。王明全希望作品能早日批量生产投入市场,为宣传武当添砖加瓦。
|